2015年10月16日晚银河线路检测中心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以下简称“青马”)于紫金港校区银河线路检测中心综合楼713顺利开展本学期第一次时事讨论——“屠呦呦为什么成不了院士?”
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银河线路检测中心(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选择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她认为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她加入了中医药协作组,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首先用乙醚提取法,从青蒿中获得提取物,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由于屠呦呦创制青蒿素,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造福数百万人的贡献不可磨灭。2011年,屠获得拉斯克奖;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基于以上背景, 第八期青马的成员们展开了讨论。
首先由唐陈曦同学简要讲述了屠呦呦的背景和落选院士的基本情况,并由此引出以下四个问题
1、为什么诺贝尔奖颁给一位未能成为中国院士的三无科学家?
2、为什么屠呦呦成不了院士?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评选院士的制度存在不合理之处?
3、屠呦呦得不了院士是否也是因为中医未得到世界医学界的认可?
4、同时期正值黄晓明与杨颖在上海举行婚礼,网上舆论过分关注娱乐是否表明国人对科学关注度不够?
在两个多小时的头脑风暴中,同学们根据屠呦呦的贡献和她的个性特点,展开了深入探讨。
金远辉和王家富同学提出,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功劳并不属于个人的,而是属于团队的。屠呦呦以自己组长的身份,夸大自己在青蒿素发现方面的功劳,获得这个奖有失公平。郑冉同学认为,中国的院士名头对评定科学家的贡献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且只要是制度,就存在不足之处,这样的不足导致一个本该获得荣誉的科学家失去评奖资格也许并不少见。但只要对人类做出了贡献,是不是院士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由于网上评论屠呦呦“不善交际,比较直率,与圈内学者相处不睦”,可能导致了她受到排挤,无法评上院士。张黎悦同学提出院士的选举制度是否需要改进、参选标准除了其成就之外,还是否考虑其人品等一系列问题的。给讨论扩开了新思路。
屠呦呦创制青蒿素,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造福数百万人的贡献不可磨灭,与她一起从事青蒿素研究的同事也应该被大众铭记。至于屠呦呦本人究竟是“不善交际”还是“将功劳一碗端,声誉低”,仅凭网络上的文章,我们无从下结论。而评选机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对中国院士选举的一个弊端在于过于注重学术贡献之外的问题,如何将焦点放在学术成就上面,应该是两院今后努力的方向。
讨论结束后,贾红蕾老师对青马的讨论做出了点评,强调在讨论前应做好充足的准备,搜集资料, 有自己的观点;讨论时勿偏题跑题,丰富讨论形式,以及贯穿在讨论中应有的自信,青马成员们表示受益匪浅。本次时事讨论会也在青马成员的满满收获中圆满结束。
文/图:唐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