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站  | 
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团委  重要通知

银河线路检测中心首届“医学人文”网络作品征稿启事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26日 11:02 来源: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打印 | 关闭
阅读次数:406

医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社会学。疾病的治愈不仅需要积累丰厚的知识、千锤百炼的科技、苦口利病的良药,也需要告慰心灵的人文情怀。巴德年院士指出:医学是集真善美为一体的行业,你们要养成人文的心,练就科学的脑,拥有正确的世界观,还要有一双温暖、灵巧、勤劳的手。

医生需要具备叙事能力。通过倾听、关注、共情,医生与患者形成医患共同体,从而为医疗模式赋予更多的人文特质,这就是由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丽塔·卡伦(Rita Charon)于 2001 年提出的叙事医学Narrative Medicine),即由叙事能力所实践的医学”。为提升学院师生人文素养和使命感,力求实现从医学生到医生、从学校到社会全方位、多层次的医学人文教育。现面向银河线路检测中心全体师生开展医学人文主题网络作品征稿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稿周期

即日起至20231031

 

二、稿件要求

以生动鲜活的叙述描摹学院师生的学习、临床工作经历,或对医学学科、生命教育的思考。素材来源包括但不限于学习生活、校园见闻、医院轮转见闻、生命思考、医疗相关文评或影评等。力求反映师生在日常生活、医患沟通或临床救护过程中的真实情感和人文思考。范文见示例。

1.文学作品:包括小说(字数≤10000)、散文(字数≤5000)、诗歌(原创歌词)、评论(文评/影评,字数≤5000)等。

2.艺术作品:包括绘画(手绘/数码绘,内容不限于单幅或连载)、书法等。

3.视听作品:包括歌曲(原创歌曲/无版权歌曲填词)、摄影作品、短视频(≤5min)等。

注:投稿作品务必为本人原创首发(未在任何报刊书籍、个人博客微博或公众号、新媒体、网站等载体发表及各类征稿活动入选使用过)。严禁抄袭、套用、大量引用或化用他人作品等投稿,一旦发现视为无效投稿,并取消报名资格。

作品内容需积极向上,不得含有敏感信息(如:泄露他人隐私/恶意诽谤他人/传播不实信息等)。鼓励文艺作品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加以艺术虚构。

文学作品统一以DOC格式上交,图片以JPG/PNG/PSD格式上交,音频以MP3/WAV格式上交,视频以MP4/M4V格式上交。文学作品、歌曲及短视频原则上仅允许提交1份,绘画、书法及摄影作品无篇幅(数目)限制;允许投递多种类别的稿件。

 

三、投稿方式

稿件投递邮箱:psycho_orange@126.com

投稿主题请注明医学人文投稿+稿件名称,稿件以作者姓名+稿件名称命名。投稿作品务必在末尾注明:(本科生)作者姓名、学号、行政班级、联系方式;(研究生)作者姓名、学号、所在单位、专业方向、联系方式;(教职工)作者姓名、所在单位、职务、联系方式。如:张三,3180xxxxxx,临床医学五年制18xx135xxxxxxxx;李四,银河线路检测中心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137xxxxxxxx

 

四、评选规则及奖项设置

评选秉持公开、公正原则。学院设立评审委员会,对所有来稿逐一审查、批阅,并给予点评,拟评选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获奖者可获院级荣誉证书及纪念礼品,银河线路检测中心在读本科生参与活动可获二课加分,在读研究生参照院级美育竞赛项目激励。

获奖作品(文学/艺术类、摄影作品)将收录、汇编于文集《百味医途——银河线路检测中心首届“医学人文”网络作品征集比赛优秀作品集》,并择优投送至学习强国、新华网、人民网、中国青年作家报、中青校媒等重点媒体平台。

 

如有疑问,请邮件联系:

吴老师0021710@zju.edu.cn

霍老师huomingyue0310@zju.edu.cn

 

 

银河线路检测中心团委

2023426




范文示例:

简谈医疗器械的“温度”与“人本”

 

“我们不能避免科学进步过程中的错误,但是我们也不能容许有人受金钱与名利的驱使,打着科学进步的幌子,在明知危害的前提下,让本应用于治疗的先进医学技术成为患者病痛的根源。”

——纪录片《尖端医疗的真相》

  

几年前,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了一场针对药物价格合理性的舆论浪潮。

然而,药物对临床试验的时间跨度与样本含量尚有较高要求,另一种与临床实践乃至患者终身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医疗卫生相关产品,却迟迟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

——医疗器械。

“这种医疗骗术(假药)正渐渐被食品药品法规所清除。但随着科技发展,另一种危险性不减,而且更难以控制的形式开始出现:劣质的机器与设备。它们本来应当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和新药不同的是,由企业批量生产的医疗器械只能服务于‘人’。换言之,我们无法在培养皿或实验动物身上模拟它们的使用场景,这就意味着这些仪器不必经大量患者证实其安全性或有效性,就能够开始出售和使用。”

纪录片《尖端医疗的真相》如是说。疾病固然可怖,但将存在安全风险问题的医疗器械用于有创操作,乃至植入体内与病患相伴终生,它们无形之中对健康的威胁或许将甚于疾病本身。

据影片讲述,美国FDA医疗器械510k)对医疗器械的上市登记作出了明文规定,其初衷在于处理具有高风险且已经完成风险评估的医疗器械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意外。然而,当某些医疗器械厂商或私立医院为了谋取利润,转而以“创新”作为噱头、以令人惊愕的高治愈率和优良预后作为宣传的资本,从而在患者群体中引发饥饿营销,这一规定便形同虚设。

号称“万无一失”的永久节育器、髋关节置换术持久新材料、新型手术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发展挟制着医疗器械走向高处不胜寒的窘境。高科技医疗器械层出不穷的背后,是某些医疗器械令人唏嘘的临床效应和让人后怕的副作用。但可惜的是,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似乎都忽视了这一点。医疗在狭隘的科学主义下忙于与疾病的较量。医生忙于研究和治疗疾病,却离奇般地忘记了“病人”。

“医生和病人都渴望得到新东西,但‘新’意味着缺乏证明。”影片讲道。

医疗器械与其他工业或制造业产品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的直接服务对象是人,这就要求医疗器械必须体现“人本主义”精神,即服务于患者,一切以患者本身的健康恢复评估作为标准。这是医疗器械本该拥有的、区别于其他生产生活器械最突出特点。

然而,在后工业时代,盲目追求高科技的医疗器械正逐渐成为医疗企业的摇钱树。受制于工业时代对生产总值的追求,以及新兴产业对创新要求,部分医疗企业的思维模式已经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金钱、利润的盲目吹捧,使得部分企业过度地追求创新,而不惜以牺牲必要的成本作为代价。

所谓之“新”,却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让高风险的医疗器械用于修复对精确度要求极高的人体器官,从而使医疗形成产业,这不仅有悖于伦理要求,更有悖于医疗的初衷。正是因为这样的伦理和初衷,医疗才具有其区别于其他理工学的独特性。它是有温度的科学,是人本的科学,也是科学在人本层面的具体化。

另一方面,患者对医疗科技的盲目信赖和对短期疗效的追求,也是造成医疗器械乱象的另一个原因。当面对非危急重症患者时,临床医生无权强制使用任何诊疗手段。接受一项医学治疗的决定权始终掌握在患者手中。决定是否接收手术或某种治疗,最后都取决于患者自身。

然而,影片中的五位患者决定接受手术的理由心照不宣:耗时短、不留疤、永久有效。

影片中反复提到“45分钟”,以此提示这项技术(或这一医疗器械)不仅实现了科技创新,而且“简单、迅速、无副作用”。对于患者而言,后者往往更具吸引力。当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存在疾病的前提下,面对多种诊疗方案(包括但不限于药物、器械植入、保守手术、根治手术),患者更倾向于选择能够顺应其节奏的诊疗手段。而某些医疗器械厂商或私立医院正是利用这一心理作用,通过宣传“今天手术,明天上班”来吸引更多的患者加入新型医疗器械的“临床队列”。而事实证明,比之潜在的手术风险与长远预后,立竿见影的成效往往更能够吸引患者,尤其是在职场打拼的年轻人。

虽然追求经济效益与追求最佳疗效并不冲突,但这种扭曲的医疗模式无疑曲解了“新技术”。真正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新技术应当首先保障患者的安全,其次是手术效果,再次是患者的围手术期体验,最后才是医疗器械的经济效益。只有如此,医疗才能够实现其独特属性。

然而,影片中的医生并没有这样的观念。

有一段医生与患者的对话令人印象深刻。

患者:“这种内置器械的副作用你都知道吗?”

医生:“手术做得好的话,不会有任何问题。”

患者:“如果我出现并发症,该怎么办?”

医生:“移除器械就好了,把它取出来。”

患者:“不行,它(器械)会在体内破裂。”

医生:“你又不是医生,你简直胡说八道。”

客观而言,这段对话其实有失偏颇。这是影片为突出节育器造成的不良后果而刻意选取的片段,但不容置疑的是,它反应了患者共同的心声。患者本身是矛盾的,既渴望受益于高新科技,又渴望获取最佳疗效。这本身无可厚非。然而,当面临科技(能够保证短期疗效)与长期效益不可兼得的情境时,医生和患者往往会趋向于前者。一旦长期不良后果显现,医患矛盾自然产生。

医学应该是一门有温度的科学。医疗器械本应当将自身渗透的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健康,而不是在经济效益的操控下,变成一棵以高新技术为噱头的摇钱树。联想种种医疗纠纷,不禁感叹——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化解矛盾的人和“简单”的医疗器械的冲突这一方面,至少现在,我们还走在路上。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