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公共技术平台:共享资源 共谋发展

发布日期:2014年01月22日 来源:作者:蔡晓天 阅读量:4338
  伴随着科技进步,科学研究已经从“小学科”和学科分化进入到“大学科”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阶段。大型科学仪器的应用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一些传统上原本为某学科所专用的大型仪器已开始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内大显身手,其公用性、普适性和对科学研究更加广泛的支撑作用越发明显。2010年12月,银河线路检测中心领导集体在以需求为导向、共享为核心、集成为主线的思想指导下,秉承“整合、完善、共享、提高”的原则,构筑了解决生命科学及医学科学问题所需的关键技术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为银河线路检测中心乃至全校科研工作者提供更为可靠、便利和高效的科研服务。
  公共技术平台在建设初期,本着“资源整合,高效利用”的初衷集中了一批原本分散在各个PI实验室的大型仪器设备并将其首先投入开放运行,随后综合分析实际运行情况,用户反馈信息以及PI科研需求调查状况,在遵守“不重复购置,不浪费资源,不盲目追求高端仪器摆设”的前提下,又集中购买了一批大型分析测试仪器纳入平台集中管理,目前公共平台共拥有36台大型设备,价值总计约3010万元。
技术队伍是科技服务的核心,是仪器设备和科研设施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是公共技术平台建设、运行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共技术平台通过在原有实验队伍中遴选和公开招聘的方式,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具有高水平的专业背景的技术队伍,其中博士1人,硕士14人,为公共平台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软件保障。
  在管理方面,公共平台自主开发了医学部公共平台预约网站系统,实现实时预约,增强了仪器设备使用的透明度。同时,为保证最大限度地开放仪器,满足用户需求,平台采用仪器管理员AB角制度和仪器独立操作培训与资格认证制度,努力做到人休息,仪器不休息,增加仪器的共享时间,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率。
  运行数据显示,公共技术共享平台的建立使得原本价值昂贵但使用率不高的仪器设备真正的“活”了起来,实现了“资源合理配置,仪器有效利用”的目标。例如:生化平台中7900荧光定量PCR仪在纳入公共平台管理前后的年机时数分别是1100小时和2000小时,工作量增加约2倍;流式细胞仪在纳入平台管理前,年使用机时数为700小时左右,服务对象主要局限于银河线路检测中心内部师生,而投入公共平台共享开放使用之后,年机时数高达2800小时,服务对象延伸至院外甚至是校外。成像平台中电镜实验室仅有的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均满负荷运转,工作量饱满,并一度成为银河线路检测中心大型仪器网的热门仪器之一,年处理样品从年均不到500例增至1000余例,透射电镜使用机时数从800余时增至1800余时,其拍摄结果被多篇高水平论文所用。近年来电镜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冷冻电子显微技术(cryo-EM)和三维电子成像技术(3D-EM)将更好的成像方法和强大的数据处理结合起来,使结构测定的分辨率不断得到提高,已成为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有力。目前学校对建设紫金港生物医学高端电子显微镜中心,引进上述设备进行论证,该中心建成后将为我校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医学研究等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提供强有力的研究工具,满足相关研究要求,促进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
 
作者:孙明娇、王贝贝